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中轴线的规划,是中国人“以中为贵”思想的集中体现。
澎湃新闻获悉,北京时间7月27日13点45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对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审议完成,大会主席宣布,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现场截图。澎湃新闻 图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 澎湃新闻 图
古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自永定门、正阳门到天安门,从故宫、景山、万宁桥到钟鼓楼,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中轴线”通过后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发言。澎湃新闻 图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时表达了中国民众对于“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他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代表遗产所在地政府发言。
“对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不仅是轴线,它也是一个建筑群,从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然后到端门,然后两侧的太庙社稷坛对称布局,然后天安门、金水桥,然后天安门广场和建筑群,正阳门又是正阳门和正阳门箭楼,然后到南段的遗存,然后加上先农坛,天坛两边对称,再到永定门,我们整体把它视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此前在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讲座中说。
北京中轴线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
乾清门 | 故宫博物院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始于2011年,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也于同期启动。2022年10月1日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2022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公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2035)》,规划划定中轴线遗产保护区域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共计51.3平方公里。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此前接受专访时说,中轴线的故事,不是中轴线自己的故事,是中国文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志”。面对一个无序的外部世界,中国人心中的秩序很清晰,并依此建造了一座理想中的城市。
“‘中轴线’不仅有古代的建筑,也有现代的建筑,之前还有人奇怪,申遗申的应该是古代的东西,怎么天安门广场也在北京中轴线的概念里?事实上,世界遗产不仅是古代的东西,比如上世纪70年代建的悉尼歌剧院,以及不少上世纪的建筑,也是世界遗产。天安门广场不是作为单独的世界遗产,而是作为其中的一个遗产点,来反映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精神和思想在延续。中轴线是一个在当代依然生活着的活态遗产,至今还在向北、向南延伸。如果申遗成功,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群等几个遗产点,会成为中国迄今‘最年轻’的世界遗产。“吕舟说。
北京俯瞰图
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夜景。澎湃新闻 资料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组成,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依据规划,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
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
尽管北京中轴线早已存在,但首个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他在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开始使用“中轴线”一词,“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他用极大热情赞美中轴线,称北京“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对于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层面价值的认知,同样从梁思成开始。在梁思成1951年所著《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他盛赞“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美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作为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分享了一组数据: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处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缓冲区涉及514处各级文物。“中轴线构建了一个串联北京老城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体系,既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又通过活化利用、公众参与等方式反映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他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促进了市民的文化认同,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
北京的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它纵贯北京老城,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说:“在这个长达7.8公里的方圆空间里,形成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
国家文物局此前曾表示,希望北京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要求,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多重价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坚持保护第一、老城不能再拆,全面保护文物建筑、肌理格局和景观风貌,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鼓励社会参与,活化历史场景,完善支持政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公众。
中轴价值
北京中轴线(图源:北京日报)
北京中轴线在区域选址、规划格局、功能传统、建筑美学、历史层级与变革实证六个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价值特征,并得到了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充分支撑。
区域选址:国家秩序的物质缩影:
北京中轴线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选址的理念。北京的城市选址按照“象天法地”原则,将地面上的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又遵循“山环水抱”的传统理念,将中轴线所在区域山水环境巧妙地与地理条件相契合,强调中轴线对北京城规划格局的统领作用。
规划格局:理想都城的规划范式:
北京中轴线整体展现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范式,并以紧密分布于轴线两侧的祭祀建筑突显中华文明对礼仪传统的尊崇,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格局历经千年发展至成熟的杰出范例。
功能传统:多元传统的空间载体:
北京中轴线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庆典活动的国家性仪式空间,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城市管理设施等城市生活空间联系起来,集中展现出北京老城复杂而多样的文化传统。
建筑美学: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
作为中国现存最长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中轴线上重要节点的平面布局以模数化的比例关系形成强烈的层次与韵律的表达,以居中和对称的布局方式与形制设计展现出严谨秩序中蕴藏的差异与变化,以对景和框景等中国传统景观设计手法塑造出不同区段错落有致的景观意趣。
历史层级:延续不断的历史脉络:
北京中轴线是逾7个世纪北京老城历史不断累积叠加的产物。其北段规划格局形成于元代并沿用至今,中段和南段的规划格局与建筑景观形成于明代(1368—1644年),丰富于清代(1636—1912年),整体又于20世纪逐步发展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间,并在今天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北京中轴线以累进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变革实证: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
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北京中轴线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终结,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展现出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逐步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段落景观
北段
北端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以宏大的占地规模和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的、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中轴线北段沿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形成南向的、阳光充沛、繁荣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景观。万宁桥与其所跨越的玉河水系则为中轴线北段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并与钟楼、鼓楼两座高耸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市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自北向南的第一重空间层次。
中段北部
中段北部的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这里有北京中轴线上等级最高的建筑,有灿烂、闪耀的琉璃瓦顶、富丽堂皇的建筑色彩,构成北京中轴线的第二重空间层次。景山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视觉节点,从景山山巅的万春亭沿北京中轴线向南、向北眺望,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严整、壮丽的城市景观。而以万春亭为中心,东西对称布局有五亭,形成这一段落建筑景观的高潮。
北京景山远眺故宫(图源:北京中轴线 官网)
中段南部
位于北京中轴线中段南部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形态平缓、开阔,是20世纪50至70年代建成的国家庆典活动场所。位于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尊重并延续了传统轴线的规划格局,其以中国古典碑碣样式矗立于广场中部,与天安门和正阳门城楼等距,以强调居中格局的重要性。广场东、西两侧的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的位置、体量、高度与立面均对称均衡。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都采用平屋顶和古典主义柱廊形式,而色彩、装饰则采用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形式表达出特定的时代特征,充分烘托出居中纪念碑的统领地位,又与北京中轴线的传统景观意向和谐统一,构成北京中轴线的第三重空间层次。
南段
北京中轴线南段由正阳门,经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至永定门,构成了第四重空间层次。段落北部前门大街北段周边是繁荣、热闹的商业街市;而段落南部则是明清皇家祭祀礼仪活动的核心区域,这里一直保持着自然郊野的景观环境,森然的古柏与掩映其间的宏大祭祀建筑构成了自然、寂寥和神秘的景观形态。
北京中轴线申遗大事记:
2024年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处世界遗产。
2023年2月 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文本
2022年10月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22年8月 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21年3月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修)》正式施行
2020年8月 《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2017年 “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2012年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1年 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
(本文撰文综合参考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中轴线”官网及北京日报、新京报、中青报等媒体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
2024-07-28 08:50:33